
于易水送人一绝,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。① 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。 【注释】 ①燕丹:指战国末年的燕国太子丹。壮士:指甘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复仇的荆轲。冠: 头巾或帽子。 【鉴赏】 这是一首借送别友人而抒发己情的五言绝句。 作者骆宾王具有浓厚李唐王朝正统思想而又一生坎坷。他“少年落魄,薄宦沉沦,始以贡疏被愆,继因草檄亡命” (清人陈熙晋《骆临海集笺注》)。对自己的际遇,他愤愤不平; 对武则天称帝,他极为不满; 等待时机匡复李唐王朝,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。本诗明白地表达了他摆脱压抑、干出一番事业的这种心境和愿望。 上联写昔日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时,一曲悲歌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怒发冲冠。史载: 战国末年荆轲为替燕太子丹复仇,欲以匕首威逼秦王,使其归还迫燕割让之地。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、宋意皆着白衣冠 (丧服) 送于易水之滨,高渐离击筑,荆轲踏节而歌: 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 歌声悲壮激越,“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”。“此地” 即诗题中的易水。“壮士发冲冠” 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,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深深崇敬。如今作者在易水边送别友人,很自然地想起了荆轲的故事。本联在写作技巧上给人一种突兀之感,它舍弃了那些友谊深长、别情依依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,大量芟夷枝蔓,直接纳入史实。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,反映了作者心中蕴藏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,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的易水送客融为一体,从而为下联的抒怀准备了条件,酝酿了怀古以慨今的气氛。 下联用对仗的句式抒怀。前一句很自然地引出后一句,“今日水犹寒” 是全诗的重心所在。写法上既寓情于景,又景中带比。说荆轲虽然死了,但他代表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却千载犹存。“人已没,水犹寒”,隐含了作者对当今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。“已”、“犹” 两个虚词的运用和 “昔时” 与 “今日” 的对比,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畅,又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,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,更有力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抑郁难申的悲痛。 全诗题为“送人”,但却无一句是叙自己送别友人的情景,也未告知我们送别的是何许人。然而我们却由它的内容自然地想象出那种 “慷慨倚长剑,高歌一送君” 的激昂壮别的场景,也可以自然地想见那所送之人,一定是作者肝胆相照的至友。因为惟有如此,诗人才愿意、也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,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。 此诗题为送人,却纯是抒怀咏志。作为送别诗的一格,此诗开了此风气之先。
- 开天辟地的意思,及其含义,开天辟地基本解释
- 千辛万苦的意思,及其含义,千辛万苦基本解释
- 汪洋大海的意思,及其含义,汪洋大海基本解释
- 埋头苦干的意思,及其含义,埋头苦干基本解释
- 海防前哨的意思,及其含义,海防前哨基本解释
- 又渴又累的意思,及其含义,又渴又累基本解释
- 我行我素的意思,及其含义,我行我素基本解释
- 诚实坦白的意思,及其含义,诚实坦白基本解释
- 明察秋毫的意思,及其含义,明察秋毫基本解释
- 刺骨悬梁的意思,及其含义,刺骨悬梁基本解释
- 山遥路远的意思,及其含义,山遥路远基本解释
- 若无其事的意思,及其含义,若无其事基本解释
- 聪明伶俐的意思,及其含义,聪明伶俐基本解释
- 思想开放的意思,及其含义,思想开放基本解释
- 没精打采的意思,及其含义,没精打采基本解释